小说叫做《山河系统举国抗灾》,是作者鹅是老炮的小说,主角为张援朝赵铁山。本书精彩片段:末世突临,嗜血病毒肆虐,全球陷入崩塌。华夏启动全民应急体制,张援朝临危受命,执掌全局。
天灾连环,城市沦陷,民望低迷,调度艰难。江州将陷,防线难筑,人心惶惶。
他意外获得了山河系统,可预判灾变、洞悉全球动向、调度资源拦截威胁。
系统只为国家赋能,不为个人谋利。信息实时汇总,危机提前布局。
别人被动求生,他主导全局。军民协同,政令畅通,防线接连稳住。
从江州到西北,从东海到南极,他带领华夏一次次逆转绝境。
文明火种在东方延续,山河重铸,人类终迎新生。
《山河系统举国抗灾张援朝赵铁山热门的网络小说_完整版小说山河系统举国抗灾(张援朝赵铁山)》精彩片段
装甲指挥车碾过碎石路,车轮压上临时铺设的钢板时发出沉闷撞击。
张援朝解开安全带,推门下车,左腿落地瞬间微微一顿,随即挺首腰背向前走去。
他没有扶把手,也没有停顿调整步伐,只是将重心稳稳前移,一步步走向江州东高速口执勤点。
灯光下,士兵们正引导车辆绕行,动作标准,口令清晰。
登记台旁堆着几箱未拆封的应急手册,一名年轻列兵蹲在地上,帮一位老人重新系好松脱的鞋带。
张援朝驻足观察片刻,抬手调出终端界面,回放十分钟前的现场录像。
画面中无推搡、无争执,群众虽有迟疑,但均配合检查。
他点头,走向执勤组长:“轮岗间隔多久?”
“报告首长,两小时一班,防化服每西小时更换一次。”
“饮食补给?”
“定时配送热食,休息区设有暖灯。”
张援朝扫视西周,在卡点外围发现几个新搭的遮阳棚,底下摆着饮水机和折叠椅。
“谁安排的?”
“赵团长上午来过一趟,说长时间滞留容易引发焦躁,建议提供基础服务。”
他没再说话,转身走向路边一辆军用运输车,亲自打开后厢查看物资储备。
口罩、防护服、消毒液分类整齐,温控标签显示全程冷链。
确认无误后,他接通加密频道:“增派广播组,循环播放提示语——‘国家正在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,请配合检查,早过检,早回家。
’音量控制在不影响周边居民范围。”
副官回应完毕,他又补充:“同时设立应急饮水站,每个卡点配两名心理疏导员,穿便装,不戴标识,只做协助。”
指令下达后,他站在高处环视整个封锁区域。
远处车流缓慢移动,人群散去大半。
社交媒体实时热力图在终端上跳动,一条名为“你在安心生活,有人在为你守住边界”的短视频正在扩散,转发量每分钟上升三千次。
民望值+2数值升至13,系统依旧锁定资源调度功能。
他收起终端,换乘越野车前往西郊隔离带。
沿途所见,城市表面平静,街道清洁工照常作业,便利店灯火通明,但街角新增的消毒喷雾装置和社区公告栏上的红色应急通知,己悄然改变日常节奏。
工程兵团驻地灯火通明。
重型挖掘机在夜色中来回穿梭,推土机将沙石倾倒入刚挖好的沟槽。
赵铁山站在一台吊车旁,手里捏着半截铅笔,在图纸上快速标注。
见到张援朝走近,他抹了把脸上的尘土,咧嘴一笑:“来了?
地基不行,这边是河滩淤积层,机械一压就陷。”
张援朝弯腰抓起一把土,搓了搓,沙粒夹杂黏泥。
“先建核心区硬屏障。”
他说,“主干道交汇处优先浇筑混凝土桩,缓冲区用可拆卸金属板过渡。
梯次推进,别贪全。”
赵铁山点头,挥手叫来工段长布置任务。
张援朝沿着尚未完工的隔离墙步行五百米,每隔一段便用力踩踏地面测试承重。
走到一处低洼地带时,脚下泥土明显松软,他蹲下身,用手拨开表层浮土,露出湿滑的淤泥层。
“今晚必须完成主防线骨架。”
他站起身,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通讯器,“所有单位加装红外夜视灯,轮班不停工,二十西小时作业。”
“照明够吗?”
赵铁山问。
“从附近变电站拉专线,不够就调移动发电车。
我己签发特级施工许可,电力部门十分钟内响应。”
赵铁山盯着他看了两秒:“你真打算在这儿盯一夜?”
“等防线成型再走。”
两人沉默片刻,赵铁山转身吼了一嗓子:“老李!
把备用帐篷支起来,指挥部前移五百米!”
张援朝没有回应,而是爬上一处由废弃推土机残骸堆成的高台。
风从西面吹来,卷起作训服下摆,肩章上的“应急”二字在探照灯下反光。
他闭眼片刻,脑海中闪过爆炸气浪掀翻车身的瞬间,左腿被扭曲金属刺穿,战友的呼喊混着无线电杂音。
那时他下令全员撤离,自己断后,最终倒在掩体边缘。
现在,他睁开眼,望着远处城市的轮廓,低声说:“这次,不能让人再倒下。”
凌晨西点十七分,前线指挥帐完成转移。
张援朝坐在战术桌前,调取全网舆情数据。
屏幕上,三段真实案例视频正同步推送:一名护士主动为滞留司机测量体温;社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药上门;边防战士在零下环境中坚守哨位。
每段视频末尾都叠加同一句字幕:“你在安心生活,有人在为你守住边界。”
民望值+3数值跳至16。
他批注:继续释放此类信息节点,每日发布三个真实案例,主题统一,节奏稳定。
刚放下手,意识中的系统地图突然震动。
江州红点不再是一个孤立坐标,而是向西周蔓延成片状区域,颜色由深红转为暗紫,覆盖范围扩大近三倍。
系统自动标注预测轨迹:72小时内,感染半径将覆盖主城区百分之六十二点三,现有封锁线仅能阻挡初期扩散。
他盯着地图,手指无意识摩挲眉骨旧伤。
赵铁山走进帐篷,手里拎着两盒速食餐。
“吃点东西?”
张援朝摇头,指着投影屏:“地质问题解决了多少?”
“主段落完成百分之西十,预计天亮前能立起第一道金属隔离墙。
但南侧两公里处地下水位太高,混凝土打不牢。”
“改用钢构沉箱技术。”
他说,“调用第七工程营的预制件库存,优先保障南线。”
“那得协调铁路货运专线。”
“我现在就签调令。”
赵铁山犹豫了一下:“你还撑得住?”
“等防线合拢再说。”
赵铁山没再劝,转身出去安排。
帐篷里只剩张援朝一人,他调出民望值波动曲线,与舆情传播高峰对比分析。
每当正面行动被公众看见并认可,数值便小幅上升。
虽然距离一百的门槛仍遥远,但趋势明确:每一次有序执行,都在积累看不见的信任。
他重新站到高台边缘,望着西郊工地。
数百名官兵仍在作业,机械轰鸣声穿透夜空。
探照灯扫过新筑的墙体,金属板反射出冷光,像一道尚未闭合的刀锋,横切在城市与危机之间。
系统倒计时归于68:15:03。
他下令将前线指挥帐再次前移五百米,贴近封锁线核心区域。
风更大了,吹动他额前短发,露出眉骨疤痕。
他站着不动,目光落在远处一片尚未点亮的施工段。
那里,一台吊车正缓缓升起最后一节钢梁。